网站首页 >  文化艺术  >  陇原和龙的难解之缘

陇原和龙的难解之缘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时间:2024-02-19

人面鲵纹鱼陶瓶

鲵鱼纹彩陶瓶

  2024年是甲辰龙年。今年最流行的祝福语:祝你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龘龘释义为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

  事实上,“龘”字至今仍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找不到它。不过,这并不影响“龘”被重新“启用”。

  而演化出“龘”的“龙”字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龙”的形象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吉祥印记。

  龙的形象,既神秘又威武,既灵动又壮美,既温和又霸气。龙的气质,既包容又刚毅,既博学又创新,既谦逊又自信。龙的品格,既忠诚又正义,既勇敢又智慧,既坚韧又乐观。

  龙的起源更是被笼上了重重迷雾。或许从甘肃天水境内出土的两件奇特鲵鱼纹彩陶瓶,可以一窥从鲵鱼到龙的演化过程。

  陇山 龙山 “龙祖”

  甘肃简称为“陇”或“甘”,“陇”其实就揭示了龙和甘肃结下的不解之缘。

  “陇”字,它有三个释义:1.陇山,山名。在陕西、甘肃交界处;2.甘肃的别称;3.古又同“垄”。

  为啥叫陇山呢?有学者分析,阝就是山地,阝加龙,就是山地上住着龙。

  也就是说,甘肃这片山地,可能曾经属于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或部族。此外,《山海经》中所指“龙首山”也可能是陇山。

  从地理上看陇山是黄土高原上唯一的大型山脉,附近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气候宜人,夏天湿润凉爽,为远古的华夏民族提供了发展繁衍的良好场所。这个以龙为图腾的原始部落,部落首领是伏羲、女娲。

  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可以说陇,陇山,龙山,都与伏羲女娲这一对“龙祖”有关。

  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竹书记年》有“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

  祖籍甘肃安定临泾(今镇原县)的东汉哲学家王符说龙之形体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与现今龙的形象已非常接近。

  “龙”的这九种“构建”都来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在古代陇山一带都是最为常见的动物,在新石器时代,它们与先民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是怎样被人们捏合成现在的模样?它最初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在1957年10月,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坪乡石坪村出土了一件名为人面鲵鱼瓶的文物,经考古勘察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为当时人类经过神化的先祖之形象,也是原始龙的雏形。

  龙图腾的鱼龙之变

  目前,研究伏羲文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伏羲诞生于天水成纪一带。

  来到天水市区,我们继续寻找龙图腾的秘密。

  在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有一座古柏掩映、殿宇巍峨的古建筑群,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伏羲庙,被誉为“中华第一庙”,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庙门上高悬“开天明道”“与天地准”两方匾额引人注目。

  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他用一系列发明创造带领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追溯到伏羲。相传伏羲氏有众多发明创造,包括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结网罟、制嫁娶、创礼乐、设九部、制九针。

  伏羲氏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最鲜亮的标识和符号。天水伏羲文化促进会会长雍际春认为,文献记载称伏羲人首蛇身,这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后来伏羲氏将渐次征服和结盟的各部落图腾也吸纳进蛇图腾之中,从而创立了以蛇身为基础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这正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统一在古老图腾崇拜中的典型体现。

  而在此之前,龙图腾还有着惊人的鱼龙之变。

  “夸张”的人面鲵鱼瓶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人面鲵鱼瓶,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200年)的彩陶,就是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甘谷县西坪遗址所发现,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彩陶瓶, 器形完整,泥质橙黄陶。小口,唇下翻,颈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溜肩,腹略下收,平底,两侧有对称半圆宽带耳。小口细颈, 深腹平底,腹侧附一对半环形耳,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0.8厘米。

  最为惊奇的是,在瓶的腹部彩绘有人面鲵鱼纹。

  鲵鱼纹图案用黑色绘制,构图生动,展示了彩陶的艺术魅力和神秘意境。整个图案,由一条蜷曲呈三角形状的鲵鱼纹组成,头尾自中腰斜折,构成弧形三角形状。鲵鱼纹的头部,则是人脸状,用圆、十字、横线描绘,双目圆睁,大口露牙。人的头发以弧形三角的另一边和鲵鱼的尾巴相连,构成了完整弧形三角形。躯干部分则用斜线,组成网状如鱼鳞样的斜方格,在弧三角靠里面一侧,画着一个爪子。

  先民们以极大的创造力,用夸张的艺术手段,设计了这件器物。

  憨态可掬转向威猛傲岸

  不过,像这样奇特的鲵鱼纹瓶,并非孤品,同样是在天水市的武山县傅家门村,1972年考古学家在该村附近的种谷台发现了一彩陶瓶。它高18.5厘米, 口径5.5厘米,底径5.7厘米。这件鲵鱼纹瓶的年代为公元前3800年,上面画着充满神秘色彩的变体鲵鱼纹。

  这只纹瓶上画了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鲵鱼,它弯曲着身体趴在彩陶瓶上,为了追求夸张效果,先民们将它的身体画成了宽大的弯月形,身体上被画出八只足。

  《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有四足,形如鳢,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着《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之膏为其烛也。”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鲵鱼实际上就是娃娃鱼,在如今的天水、陇南的秦岭山麓,至今能看到它们的踪迹。由于大鲵的攻击性较弱,是原始先民们最好的渔猎对象。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给先民们提供了食物来源的鲵鱼,被人们神化甚至作为某个渔猎部落的图腾。

  伏羲女娲部落生活的陇(龙)山山区古代盛产娃娃鱼,它们发出酷似婴儿的啼叫声,先民联想到人类自身,形成对娃娃鱼的崇拜,并演化成龙图腾崇拜。

  甘谷西坪、武山傅家门发现的鲵鱼纹瓶,似乎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图案从简单走向复杂,造型从憨态可掬的鲵鱼模样最终转向威猛傲岸的龙之造型。这种惊人的鱼龙之变,专家们推测伏羲就是某个渔猎部落的首领,所以在伏羲的功绩中,教渔猎排在他画八卦之前。

  而自伏羲以后,在渭水会盟周边部落的黄帝等都陆续继承了龙图腾,最终它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上一篇:如意甘肃·花儿临夏”甘肃省第五届水彩水粉画双年展作品选登(二)

下一篇:绘画中的写意:艺术与生活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