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戈翔:艺术与教育的璀璨人生
来源:中国甘肃网 时间:2023-12-20
董戈翔先生,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美术组特级教师,1978年调入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从事美术教学直至2001年退休。董戈翔先生积极探索勤奋追求的一生,是深深扎根在弘毅苑中的艺术人生。
第一次见到董戈翔先生,是九十年代末。有一天下午课间,我去到旧教学楼一楼的美术组,看到有一个人,正背对着门口,手拿一枝长长的画笔,聚精会神地在画布上一下一下勾画、涂抹。走近一看,原来他是在画一个正在射击的红军战士。画布上,展现的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一位战士正拿着枪,全神贯注地瞄准;左侧的一位肩扛着红旗正要向前冲锋,右侧的一位右臂受伤的战士,也正准备冲向前方,三位红军战士占据着主画面,动作连贯呼应,人物表情活灵活现。再定睛一看,办公室最里头,靠墙还立着一幅油画——红军战士西征图。我这才知道,美术组的董戈翔老师其时正在创作油画;准备南关十字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装饰之用。这精湛的画作,艺术地刻画了西路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场面,不禁让人心生敬意。现如今,这幅珍贵的油画,还悬挂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二展厅的东墙上,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形象教育的巨大作用。此后用心关注着,才逐渐从多方了解到,勤奋踏实的董老师是油画科班出身。闻听,聚集在他身边的同学朋友,搞艺术的居多,从事书法、油画、国画、音乐……不一而足,时常不定期聚会交流,类似艺术沙龙,彼此砥砺切磋,均各有所得。兰州一中旧图书馆一楼,曾经有一幅巨幅的蔚蓝大海的油画,也出自董先生之手。每当路过,那翻卷着喷薄欲出的洁白的浪花,展翅斗浪的白色鸥鸟,邈远的深蓝色的海岸线,仿佛让人如同身临大海波澜,窥见遥远大海深远幽蓝的秘密。这幅珍贵的遗作,如今悬挂在新建的实验楼弘毅楼大厅南侧。
记得有一次,朋友们一起去西关十字,一位朋友指着餐饮店牌匾“明德宫”说道,欣赏一下这幅书法。抬头一看,只见那三个大字,笔力遒劲,用墨饱满,圆润中透出力度,让人仰慕。猜猜,是谁的手艺;有人回应道,这肯定是兰州一中董戈翔老师的墨宝。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了,也不禁为自己有这样才华出众的同事自豪。餐桌上,大家延续着刚才的话题,董老师祖籍青海循化,是撒拉族,“明德宫”“艾佳伊品”等民族餐厅的牌匾都是先生的墨迹。还有原先的“兰州市博物馆”、“静宁路小学”等牌匾都出自董先生之手。董戈翔先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备课上课,就是潜心画艺、书艺;做人低调谦虚。往往画家们绘画出色的,书法或许就稍逊一筹;书法家又能绘画的其画艺出色的也为数不多。在我等行外人士来看,美术是一行,书法又更是一行。曾有同道中人如是评价:他是一位沉默的画家,他又是一位寂静的书法家。
大凡名家,潜心做学问,专心于艺术,又能耐得住寂寞,那一定会有成就的。据董先生小女儿颐佳说,她父亲业余研习书法与油画绘画,基本上是同一时期开始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研习,是在紧张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后,挤出来的点点滴滴的业余时间之叠加,成就了他精湛的绘画艺术,也成就了他醇厚的书法艺术。不仅如此,董先生更是一位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家。闻听,每次他书法、画作完毕,总是先让自己的家人们做出评点、评价;推脱不了的参展,都是拿出现阶段的新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同时期作品中精选而出的。闻之,令人感慨万千。
董戈翔先生,以美术专业出身,怀着一颗纯净的奉献于艺术的赤子之心,勤奋诚挚地直面艺术,最终以绘画、书法屹立于西北乃至全国画坛书坛,延续了弘毅人在文化界的亮丽的精神风貌。
百年以来,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文脉一线,源远流长。刘尔忻、水梓、魏振皆、牟月秋的书法,闻名于九州;黄文中自作自书的楹联,至今还留存于秀丽的西子湖畔。现代以来书画双绝——董戈翔耸立弘毅苑艺术高峰。同时期,校园还有董吉泉先生,活跃在画坛,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曾荣获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继先贤后尘,美术组老教师对摄影、艺术颇有研究,青年教师王川、梁宇宏、刘刚、宋银河等关注擅长摄影,《中学教育科研》杂志的封底、年历为教师们展示的舞台。校园里,教师们追求着高品位的生活,崇尚艺术,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摄影、运动……集体或自发的活动,蓬勃热烈。教工们业余能文善诗会画,许多教工习得一笔好书法。退休后练习书法、从事写作编书者,大有人在。退休后的张承瑛老师,一直坚持临帖,习得一手秀丽的楷书。退协主办《红枫》小报,教工舞文弄墨为自乐。学生社团风起云涌,辩论社、演讲社、摄影社、航模社、模拟联合国大会、《弘毅采风》杂志等社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弘毅苑中,师生艺术活动蔚然成风。历年来,学校依照惯例,组织板书大赛、钢笔书法大赛、师生书法摄影作品展览。教学楼走廊常年以师生优秀书画摄影作品为装饰,彰显着弘毅文化的坚守与延续。不言而喻,继承发扬优良的弘毅文化传统,兰州一中作为省级师范高中是省内人文气息浓厚的中学之一。以教师个人精湛的艺术素养,而教书育人于杏坛之上;实乃学生之幸运,亦是社会之大幸。我想,这亦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百年以来,屹立于教育界前沿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生于1941年的董戈翔先生,是甘肃省特级教师。他笔名白戈,别署虚斋。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曾是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班。近三十年来,先生创作了大量油画、国画和书法作品,出版发表作品多种。参加过国家级、省内外展览,部分作品被中央机关和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文史馆等单位收藏。中央广播大学录制《董戈祥写意蔬果十讲》,由中央广播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央教育台播出。2012年赴美国圣地亚哥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第四届视觉中国美国圣地牙哥艺术展》。甘肃省文联、省电视台联合录制“中国西北角艺苑人生《董戈祥写意翰墨》”并在甘肃卫视播放。 董先生尊重传统艺术,讲求艺术纯粹,不薄今人,更厚昔贤。辞条辑入《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书画家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这些辉煌的成就,书写了一位奋斗在中学教育战线的教师,以身为范,踏实于作学问,潜心于艺术修养的为人师表的一生。
2023年1月29日,一个寒冷的冬夜董戈翔先生,在与病魔做了无比艰难的抗争后,在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不幸与世长辞,享年仅仅82岁。书坛陨落了一颗晶亮的星星,画坛静默于大师的远行,学生锥心于名师的辞别,弘毅苑的飞雪落下一地纯洁的哀思。
哀耗传来,悲痛的内心波澜起伏,与董先生的末次相见,历历在目。因为学校要在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际,编写校友名人录。我负责搜集近代当代的几十位名人资料,其中也包括董戈翔先生。因为手头资料除了网上搜集的,所有甚少。2021年12月29日,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辗转找到先生的手机号码,电话那端响起久违的熟悉的回音。随后,八十岁高龄的董先生很快就添加了我的微信。按他这个年龄推算,一般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会稍稍慢一点,或者因为体力眼力或别的什么原因,根本就不会去使用微信了。但转念一想,绘画书法双佳的他,一定拥有着旁人所不能及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的强大的学习力,使我惊讶。董先生说他住在雁滩高滩,有两本书想要捐赠给学校。当听到,他的家离学校还有十几里地,怕他不便,我就提出自己前去雁滩虚宅拜访,但热情的先生还是执意要到学校来看看。30日第二天下午,先生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校园里。他依然是精神矍铄,但十几年不见,他身材微微有点发福,由于爬楼梯还有点气促,稍后待他坐定,我们聊了一阵;因为编辑部有事我必须离开一会儿,就顺道把先生带来的捐赠品送至校史馆。等后来再回到学校办公室时,他已然离开了。原本我是想打车送他回雁滩的,没想到就这样与先生擦肩而过了。急忙电话追问,他已经安全回到家中,我这才稍稍放心一点。
回想起来,我在学校与先生在职在岗,重合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但亲眼所见,先生于课余时间挥毫巨幅创作,也亲眼所见那些书题在街道巷落的珍贵的书法作品,内心的敬仰是无以言表的。无论何时,他亲和的笑容始终写在眉目之间;也闻听先生的随和与平易近人,无论尊卑长幼,还是女儿的同学,他都能够做朋友。安心于教学,钟情于艺术,朴实厚重的灵魂,使得他的生活从来就是充实愉悦的。也曾奢想过,拥有一幅先生的墨宝,但始终没好意思张口。在与先生会面学校,大约又过了三个多月,有一天突然接到美术组已退休的谢艺平老师的电话,说他去雁滩,帮我带来了董先生的楹联一幅,是先生送给我的。闻听此言,我高兴极了,拥有先生的墨宝——这是我多年以来的愿望。那幅喜庆的楹联,写在红底洒金春联纸上,两行墨色行草,刚劲而不失圆润,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小小条幅,凝聚了老先生数十年练笔书写的精气神,让人观瞻不已,倍添感慨。雅趣良多的楹联书写道:几点梅花添逸兴,数声鸟语助吟怀。落款:辛丑初冬虚宅书于金城。落款下面还盖了三处红红的私人印章。或许,老先生因知道我偶或弄诗写文,就把有着如此美好寓意的楹联送与我,勉励我坚守这业余生活中的小小情趣。拿到楹联时,有同事说,这副楹联你可要用镜框硬裱,才能挂,否则容易损坏。也有人开玩笑,那也不敢挂在门口,若有行家看了,也不知道是归谁所有了。这副珍贵的楹联,至今还是珍藏着。现在先生归真,唯有他绝世的墨迹长存;睹物思人,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兰州一中校史馆一展室内,教师书画展块有一幅董先生的书法照片,是他引潘天寿题画诗创作的书法中堂: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作品沉雄顿挫,古朴凝练,气势磅礴。校园里,收藏着董先生真迹:书法一幅,画作7幅,凡8件。都系馆藏典藏实物。
记得杨志军在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道:我想用父辈们的荣光唤醒我们的理想,用拓荒者的篝火点亮今天的夜空。韶光匆匆,至今先生已离去大半年又余。在家人亲戚同仁或余悲的今天,执笔记下爱岗敬业和蔼可亲的董先生的过往点滴,为使后来者有所追忆启迪;也为百年弘毅苑,再留存一行奋斗者感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