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鹭岛全民文化盛宴 呵护闽南文化生态绿洲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3-12-06
▲2023年厦门市民文化节闭幕式节目——高甲戏《梅花新曲》
黄国勇
10月29日,“新时代的我们”2023年厦门市民文化节闭幕式暨厦门市2023年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系列活动(简称“文化节”)在福建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举行。
文化节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各区政府共同主办,从9月24日开幕以来,这场“家门口的全民文化盛宴”受到鹭岛市民游客热捧。五大系列、六大赛事、425场活动在36天里共吸引500多万人次市民游客参与,全网传播触达量突破1.65亿人次。在街头、在社区、在景区……文化生活无处不在,精彩内容触手可及。
“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更有艺术”,如今,文化节已成为厦门城市文化的“金字招牌”。在这座充满文化温度的美丽城市里,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感知浓郁的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闽南文化生态绿洲绽放大美之花的魅力。
“闽韵华章”绘就别样鹭岛
当童声童调、乡音乡曲在舞台上响起,萌稚的扮相、优雅的身段,一场别样的戏曲少年秀引来观众现场掌声雷动。闭幕式现场,除了厦门市2023年戏曲进校园成果图文展,还有吸引了众多观众的专场演出,全市10多所学校近200名学生和传承人轮番亮相,联袂奉献歌仔戏、高甲戏、南音、荷叶说唱、讲古等节目,曲目创新,老歌新唱,老中青同台演绎,集中展示近年来厦门戏曲进校园的教学及创新成果。
以一台戏曲展演作为谢幕演出,再次凸显本届文化节坚持守正创新、注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本届文化节举办的五大系列活动中,“闽韵华章”系列无疑是最具地域特色的。闽南传统戏剧、中秋民俗文化以及非遗项目木偶戏、送王船、讲古等贯穿其中,精品剧目展演、合唱音乐会、手工技艺体验、中秋博饼互动和各类赛事不断,并以活动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将厦门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群众身边,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向戏迷讲授高甲戏动作
精心哺育闽南文化绿洲
除了在文化节期间集中开展独具闽南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今年,厦门市还举办了厦门市南音比赛、厦门卫视青少年讲古电视大赛、厦门市读册歌大赛、闽南新童谣征文等厦门方言文化保护品牌活动。
得益于厦门市全力推进闽南文化(厦门)生态保护区建设各项工作,长期开展厦门方言文化保护,精心耕耘闽南文化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资助扶持学校及非遗保护单位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宣传普及等各项非遗和闽南文化宣传活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的生态环境和氛围持续得到优化,促进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厦门进一步夯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体责任,推进落实福建省政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施行《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坚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推动闽南文化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健全非遗传承体系、推动出台厦门市第一批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开展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强化非遗保护工作基层力量。
目前,厦门市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拥有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10项、代表性传承人194人。同时,厦门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展览、非遗培训班、非遗文旅体验等各类非遗传播活动,现建有市级非遗展厅、闽南历史文化民俗展厅各1个,区非遗展厅3个以及非遗传习中心(传习所)55个。
▲“成功杯”2023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展演现场
时代视角讲述厦门故事
如今,在厦门,古老的闽南文化生发多彩的青春活力,绽放时代新姿。
中央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中,厦门漆线雕等厦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出圈”了;福建省“非遗里的闽人智慧”系列人文纪录片《智在匠心》第二期讲述了厦门漆线雕技艺及蔡水况、蔡超荣等传承人的传承故事。同样,在“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答嘴鼓、讲古等在群众中有了更高知名度,展示了厦门地方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闽南文化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厦门着力强化闽南文化的研究、交流和宣传,各类活动层出不穷,提高非遗和闽南文化、厦门文化的可见度,促进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共识。
校园里,闽南方言、闽南童谣、南音等闽南文化进校本课程读本,成为传承闽南文化的有效途径。百姓生活中,厦门广电《斗阵来看戏》《斗阵来讲古》《闽南通》等栏目,闽南话新闻播报、闽南话专题节目等,总能在不经意间遇见;厦门卫视的《绽放吧非遗》已拍摄到第三季,传播传承人传承感悟和智慧,受到非遗爱好者和传播者的忠实“追剧”。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厦门市共策划举办了176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形成了人人参与非遗保护的氛围。其中,图书馆里的非遗、古籍修复技艺非遗展示、厦门文化遗产IP创意大赛优秀作品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等活动受到市民游客喜爱。“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在端午节期间启动,努力让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153场示范活动3天吸引了近50万人次参与。
为了让闽南文化“活”起来,当地不断促进合理利用,通过公布“厦门市十大非遗主题(研学)旅游路线”,设立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蔡氏漆线雕艺术馆)、惠和石文化园、集美塔(集美人文馆、集美非遗展厅)、厦门市妙吉祥制香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市香道博物馆)、古龙酱文化园、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等首批6个“厦门市非遗研学点”,遴选和推荐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支持和鼓励惠和石文化园等旅游景区更多引入非遗展示体验项目,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2023年鹭岛说书人活动现场
走在厦门的街头巷尾,浓浓的“古早味”扑面而来。依托闽南民俗,厦门各区积极探索开展“民俗+旅游”活动,翔安区民俗文化节、厦金城隍民俗文化活动、集美区两岸特色庙会暨“城隍在集美”文化节等活动遍地开花。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本地居民及相关团体自发开展厦门传统茶习俗——厦门茶桌仔文化保护发掘与复兴,重构厦门茶桌仔泡茶饮茶与讲古、答嘴鼓表演等融合的文化场景和老厦门市井街巷的原生文化,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和文旅场景;文化部门举办厦门文化遗产IP创新大赛、厦门市传统手工艺大赛,促进老手艺呈现新花样。
闽南文化“牵起手,走出去”,用时代视角向全世界讲述新时代厦门故事。通过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联动协调机制,厦门、泉州、漳州三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强强联手,共同推动闽南文化出圈出彩。
此外,厦门还支持台胞参与非遗保护和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有6位符合条件的在厦台胞被认定公布为南音、宋江阵、闽派古琴和诗词闽南方言吟诵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支持他们开展各类保护传承活动。厦门积极开展闽台文化交流活动。厦门“城市与海洋”闽南文化论坛、“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活动、5·21国际茶日两岸茶文化交流活动、厦金闽南文化交流座谈会、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福德文化节、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厦门(同安)朱子文化节、两岸汉字文化节(汉字文化创意大赛)、闽台宋江阵文化节等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激发了闽南文化的时代活力。
“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厦门为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意义、做出了当代表述,有效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历史、融入当下、走近百姓,在润物无声中凝聚文化共识。”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魏峰说,下一步,厦门将继续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传承理念,持续增强工作力量,不断完善非遗和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不断深化对现代大都市、移民城市如何保护发展文化生态的探索,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促进形成党和政府领导、各部门密切协作及居民主客共享、融合发展的文化建设格局,不断推动实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本文配图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2023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开幕式节目—戏曲荟萃《戏韵情长》
上一篇:《丝路粤韵》海外传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