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建:真正的旗手——序《叶舒宪学术思想研究文集》
来源:文学人类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11-27
叶舒宪
随着年纪增大,岁月流逝,给后辈著作写序的事也慢慢诸多起来。但为同辈好友、并且是其从教四十周年的纪念文集而作,于我还是头一回。
自20世纪90年代结识以来,舒宪便成了我学涯中的真诚挚友,自始未变。他秉持多学科(去学科、破学科、无学科)信念,涉猎非常宽泛,成就太过耀眼,林林总总且几乎五年一变,真是无从概括,一言难尽。
还在相识之前,我就开始读舒宪的文章。作为80年代入道的同行,我们都属西部,他在西北,我在西南;他译介弗莱的神话批评,我注重西南的多民族田野。由于彼时“文革”延续的“计划学术”限制,自上而下掌控的知识和信息都处在由京城精英垄断分配的格局之中;正是舒宪加盟的“走向未来丛书”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等出版开拓者的积极努力和大量引进,非但冲破了僵化体制的封锁,且通过思想国门的重新开放,让地处“四夷”的同辈学人大开眼见,深受指引,开始知晓本土文化具有普遍价值,地方研究亟需世界眼光。
叶舒宪:《探索非理性世界》(走向未来丛书)
再后来,在对人类学共同迷恋的驱使下,原本地处边缘、各在一方的我们终于汇聚到了一起。受乐黛云、汤一介、李亦园等前辈的激励鞭策,很快与萧兵、曹顺庆、彭兆荣、方克强、庄孔韶、郑元者、王铭铭、易中天、杨儒宾等师友一道,在厦门举办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年会,将号称前沿交叉学科的一面旗帜高举起来。在我看来,自诞生之日起,舒宪就成为了这学科的真正旗手。他对文学人类学的开拓、创见、投入、用心乃至执著、痴迷,无人可比。
舒宪治学有很多特点,既长于沿袭传统,对经典表述“接着讲”;也善于别开生面,与流行话语“对着讲”;最后还敢于挑战权威,倒置“惯习”,对学界熟知的常识“反着讲”。
舒宪“接着讲”的突出体现是在王国维“二重证据”的基础上,添加活态民俗及视觉图像,发挥为“三重证据”、“四重证据”乃至还可因事延伸的“多重证据”。“对着讲”的事例,表现在当时代重新盛行“丝绸之路”话语之时,舒宪另辟途径,提出重释“玉石之路”(“玉帛之路”)的主张,并且率队田野,在祖国大地探查十数次之多,出版报告一大摞。此外,2004年在银川参加人类学高级论坛主办的生态文明研讨会上,舒宪也勇于质疑经济要“永续发展”的观点,与李亦园教授展开坦诚的当面论争。
最后,舒宪敢于“反着讲”的主要成果则呈现为对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大小传统”说的倒置发挥,在承认文化传统可有大小之分的前提下,将垄断文字的上层精英视为“小”,将无文字、前文字的底层大众称为“大”,从而不但颠覆了人类学经典话语中的认知结构,而且将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研究视野和尺度做了极大延伸。
萧兵、叶舒宪等:“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
不过依我之见,舒宪的突出贡献乃在于开风气之先的“创新讲”。从20世纪80-90年代首倡的“经典破译”“文化文本”“N级编码”,到21世纪接连不断提出的“熊图腾”“神话历史”“万年中国”等等,无不令同人刮目相看,在学术研究的想象、胸怀及方法上触动良多、受益匪浅。
舒宪对学术创新非常敏感。
1997年,我从贵州社科院调到川大任教,参与创立文学人类学的硕博士学科点,同时扩展以前局限在云贵高原从事的西南研究,将关注视野拓展至青藏高原东沿的岷江流域和四川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阿(坝)、凉(山)。不久便与石硕、徐君等当地学友一道,在李绍明、冉光荣及后来介入的王明珂、黄树民等学者鼓励下,发起了围绕“藏彝走廊”的系列讨论。
舒宪对我们的动态非常关心。他听闻我计划启动有关“藏彝走廊”的研究计划后,专门约我谈过一次,提醒我考虑换词——不要沿用“藏彝走廊”。我问为什么?他说一则以族称命名地域不妥,一则等于是炒前人冷饭。
——别人早已说过的东西,你们就不能想点新说法吗?
舒宪的话让我触动很深,沉思之后,决定改变。就这样,受他启发,我依照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的特征沿革演变,将“藏彝走廊”改称“横断走廊”,并以此为前提,策划组织了我们三人共同参与的“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的出版计划。在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合作下,同时推出了聚焦地域走廊的系列“三部曲”:《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叶舒宪)、《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彭兆荣)与《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徐新建)三部著作。
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
与舒宪共事的滋味是什么呢?压力山大!刚认识的那几年,他还和大家一起摆龙门阵,有时甚至也说说包括自己的八卦。渐渐地,人就变得单一起来,从日出到日落,整天沉浸于学术之中:读书、演讲、写作、出版……像拼命三郎和苦行僧一样,近乎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娱乐——除非去泡古玩地摊或看科幻大片,连笑话也不说了。每年发表的成果难以计数,也不分刊物级别,从权威核心到师专学报,都投、都发,感觉他一人一年做完了众人若干年的活儿。
2010年前后,上海交大筹划把舒宪从京城“挖”走。按程序要通过专家组面试评估,院士校长闻讯赶到,打断议程,只提了一个问题:叶教授在同行序列里的影响因子如何?待获知“排名第一”后,二话不说当即拍板:引进!
再后来,舒宪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验收,完成的成果堆了好几张桌面,阵仗惊人。评委王一川作总结,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舒宪兄你把标杆抬那么高,叫同行弟兄以后怎么活啊!
舒宪不说什么,默默微笑。
如今,文学人类学已在中国发展为一门学科、一种话语、一支团队和一项众人参与的学术事业。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我们的今日努力,相信都不会无视其中的闪亮旗手——叶舒宪。
文化走廊里的“三马夫”(2007年·西双版纳原生林)
作者简介
徐新建,文学博士,广西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荣誉理事长,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