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2-11-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承、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既可让青年学子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又可激励青年学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怡情养志,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博大的胸怀、切实的行动创造美好明天。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强化思想教育、文化自信教育、情感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重大课题。
挖掘地方文化,打造特色课堂
地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深厚的育人资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堂,助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其一,革新教学组织方式,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思政课堂采用“收集资料—整理再创作—情景体验—经典传承”的教学组织方式,围绕地方历史文化故事,收集本地历史人物、特色文化、历史文化故事等文化史料、回忆资料,通过情境课堂的脚本撰写,设置教学场景,组织学生排练,还原众多鲜活历史文化故事和细节,形成一批历史人物故事集、地方文化演变故事集,使学生在情境课堂中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感悟历史人物事迹、情景模拟、反复演练中坚定文化自信、加深民族情怀,在思政课堂上传承信仰、锻造品格、陶冶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二,以沉浸式教学方式推动地方文化进课堂。采取“先创后讲、视听结合、讲演结合”的形式讲思政课,让地方文化走进课堂。如依托学校美术协会、话剧协会、歌唱团等社团资源,围绕地方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创作地方文化思政课教材,并以音频、视频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再如,开展不同方言版的“赞文秀”诵读系列活动,让地方文化走进思政课堂,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
巧用文化资源,细耕“笃行”课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要完善课程体系,有效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还要细耕“笃行”课堂,即多措施强化思政实践教学,推动思政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实现思政教育扩容增效。
其一,以体验教育为导向,构建思政课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结构和“看着上、听着上、演着上、赛着上、唱着上、走着上”综合实践教学方法。如开展以丝绸之路等为主题的观影活动、以歌颂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国风为主题的音乐会、以走入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其二,依托思政专业优势,聚焦文化主题,组建多种宣讲团。如让身着民族服装的宣讲团学生扮演思政课“小先生”,将“以民为本,追求大同”“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者爱仁,诚即天道”等传统文化,以及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融入宣讲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立鸿鹄之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其三,将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到基层,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历史博物馆、课堂和校园,走进基层。如依托历史博物馆、文化景点、历史建筑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形式的社会实践宣讲,常态化深入景区、企业进行宣讲,推动传统文化知识遍地开花。
以传统文化为引导,优化思政课程体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完善思政课程和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思政课程。思政课要聚集焦点、难点、热点、疑点,从抓示范、抓主题、抓特色、抓创新、抓成效入手,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形成铸魂育人的特色化、个性化。
打造必修课“示范课堂”,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开展选修课“名师课堂”,学习名师分享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举办拓展课“主题课堂”,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赏析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追溯非遗文化的发展脉络、探索非遗作品的特点、挖掘非遗文化的美育元素、分享非遗文化之旅的感受;组织创新课“智慧课堂”,利用新技术将传统文化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氛围熏陶、体验参与和情感浸润中了解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主持翻转课“活动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分享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上一篇:找到奥林匹克与中国文化共情点
下一篇:殷墟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