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化遗产  >  列表
  • 02 2024/01
    宁波发现两处古遗址 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
      中新网宁波1月2日电 (童笑雨 柯明清)1月2日,记者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获悉,浙江宁波发现树桥遗址和潘家耷遗址等两处古遗址,遗存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其中,树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鄞江流域六朝旷野遗址的空白,潘家耷遗址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树桥遗址III区发掘场景航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为配合基本建设,此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组织专业队伍对宁波海曙区洞桥镇拟建设区
  • 29 2023/1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福建省福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聚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福州力量。  坚持保护第一,把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交给后人。构建涵盖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建筑群、名镇名村等全市域、全要素的保护体系。强化合力保护。以闽都文化研究会、古厝研究会等为平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智库建设。开展古建筑修缮技术工匠培训,积极倡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多样保
  • 15 2023/11
    【中央媒体看甘肃】在这里,非遗育人,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
      手持画笔、聚精会神,王丽霞正对照壁画复制品一笔一划临摹敦煌飞天,别看画幅不大,要想画好得费番功夫。“拓稿、勾线、上色,整套流程下来,快则两周,慢则将近一个月。”见记者走近,王丽霞停下手头的“工作”,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来。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学生临摹壁画 尹晓军摄  今年大二的王丽霞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她所在的院系,是甘肃省内高校中首家以“非遗”命名的二级学院
  • 30 2023/06
    兰州新区新增6项县级非遗项目 各级非遗项目增至13项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张建平)近日,兰州新区新一批县级非遗项目申报、评审、公示、公布工作全面完成,锔瓷技艺、传统蛋雕技艺、红拳式太平鼓舞等6个项目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至此,新区各级非遗项目增至13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等4大门类。  近年来,兰州新区采取系列措施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指导成立太平鼓协会、民俗文化协会等9个社会组织,建成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
  • 28 2023/06
    伏羲文化 作为始祖文化的核心 仍需精心打造——专访天水市博物馆原馆长李宁民
    李宁民 记者 裴强 摄  专家介绍:李宁民,天水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甘肃省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天水工业博物馆名誉馆长。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增益。6月21日,天水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宁民先生在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开幕前,紧扣伏羲文化
  • 27 2023/06
    国家原子能机构助力陕西宁强羌族非遗走向世界
      近日,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克俭在北京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会见结束后,张克俭向格罗西赠送了一套特别的礼品——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羌族刺绣和羌漆器具。张克俭主任向格罗西赠送宁强羌彩漆  “宁强是羌族故地,具有上千年的羌族文化,也是国家原子能机构的定点帮扶县。羌绣和羌漆是宁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是妇女们在农忙和家务劳作之余发挥想象的艺术创作,凝结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智慧和汗水。”张
  • 15 2023/06
    81岁皮影老艺人精彩演绎“货郎哥”
      “底气深厚、嗓音洪亮,祝您健康长寿!”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81岁的王进法老人应邀于西安易俗社演出同朝皮影戏《卖杂货》。得知剧中生、旦、净、丑全由其一人弹唱完成时,与会嘉宾与王进法热情握手并予以高度赞扬。  王进法是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朝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卖—杂—货—来—”6月2日下午,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韦林镇西寨村的祖宅里,重现峰会
  • 12 2023/06
    渭南市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书画展开幕
      碗碗腔是继秦腔、眉户之后陕西的第三大剧种,相对于秦腔、眉户及其它地方剧种声腔和艺术特色规范统一而言,碗碗腔历史悠久,根系庞杂,枝节繁密,是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支艺术奇葩。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跟踪、调查、走访、研究,我们对碗碗腔发展的前景有欣喜,有希望,也有担忧,欣喜的是碗碗腔贵居秦腔、眉户之后,站稳第三大剧种的位置;忧的是市场萎缩、人才青黄不接,经费拮据,创新动力不足。碗碗腔列入国家级及省
  • 09 2023/06
    守护文脉,让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围绕新时代考古发现、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好用好国家公园、非遗的活态传承等话题,多位专家学者现场展开对话,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护好中华文脉建言献策。  从考古发现中读懂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5个突出特性,我们在考古中可以找到很多实际例子来证明。”论
  • 09 2023/06
    江苏无锡: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步入新阶段
      夏日的傍晚,徜徉古运河畔,在老宅子里听一出锡剧折子戏,品一席“锡”有特色美食,真乃人间幸事。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不断深入,关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审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关系,以系统性、整体性的“大文化遗产观”指导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认知与实践,已逐渐成为当前各地的主流思路。在此理念下,无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步入了新阶段。  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
活动资讯
More+
  • “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在临洮县举办

      4月13日,“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暨交流座谈会在临洮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共临洮县委宣传部主办。“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在临洮县举办  据了解,这次考察活动主要是深入研究马衔山玉料资源、制作、交流等相关问题,促进文物保护、利用,推动生态旅游科学发展,加强玉帛之路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考察团先后深入